上新学堂(2)
http://book.sina.com.cn 2009年08月26日13:44 新浪读书
锡良是满人,当制台,在凤凰山修营盘,练新兵,练得很好。赵尔丰去打西藏,口号提得很高,是“开发西藏”,也花了很多钱,派了很多人。
在成都城圈里,当时还有一个皇城,西北角上,还有一个满城。这满城里住的都是满人,成天一点事不做,一生下来就有步粮、马粮,房子烂了,自己都不管,有公家给修,其懒不可比,就是学习操练棍棒,在街上男的提画眉笼子上茶馆,女的穿旗袍满街上走。五六十岁的老奶奶穿着花盘底的鞋,嘴里衔一根长烟袋。满城有个将军,初一、十五也得练一练操和比武,公家给他们发饷。他们都凶恶得很,打人,哪一个人都不敢惹他们,所以满城里头老是冷冷清清的,没有人敢进去。
一般操练习武,成了风气,连乡下都操练,因为怕要亡国了。到处都操练,明火枪、前膛枪、耍杆子啊、耍刀子啊,遍处都是。乡里各处立了初等、两等、高等小学,也是一九○七年前开始的。
我到成都那时,高等师范学校、武备学校都在招学生。武备学校是训练军官的,另有弁目训练军事的,我一考考上了——可是家里不准进去,晓得搞不成了,就没去。如果去了就搞成杨森这样的人了。我们在顺庆读书时候杨森也在。不过不在一个学校。这时我就入高等学校的体育专修科了。念了一年整的。
读书是读书,对国家大事很关心。当时学生都自命为中国主人翁,一般人也是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,先生也认为是这样。我们看来清朝时学校倒好些,郑重其事,认真搞,比民国以来的要好,只是内容不够。
街面上,穿新军制服、挂着洋刀和穿洋服的最摩登。其次是学生——被认为是先进分子,也的确说话比较激进的。师范学校、高等学校对于民主思想、科学思想,都认为是对的,主张痛改腐弊,对官家子弟都不大看得起,教员也都要说点新话,不怕官,也讲点自由平等——不过官方的一般压制还是很厉害。学生一开始,还是进步的。豁然换了学生装,过起集体的生活,考得上是很不容易的事,拿官费的多。科学初到中国,算是相当堂皇的。那时候革命潮流在学校各方面,也相当的开展了。总而言之,谣言非常的多。有一点小事情就到处传播。康、梁这一派这时也不抓了,办学校这一批人,大半是这一派的。革命党办学校的也有,那是同盟会很少数的人,得秘密的。
当时,在成都的英、法教堂,也办了些学校,学生不很多,还没成为风气,只是办些英文短期班。可是那时民族思想很盛,去上课的都给骂做洋奴。
在成都的一年,有很大的进步。同学多,来往的人也多。革命思想也多了。这时就想:
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!
学生也都以革命者自居。有些人不敢说话,可是也少有人反对了……这一年把成都情形看到后,眼界更开阔了,心想:“成都也不过这样!”
开始进城的时候很惊讶,住了一年也就习惯了。我们练体操,练身体,讲究物理、生理、卫生,操得很好,普通体操会了很多套数,一年毕了业,就回仪陇县去了。第二年,就开始办高等小学校了。
读书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?就是由东借西借来的。用了二百多块,一直到我做旅长的时候才还清。